公院關節置換現「樽頸」 醫生流失癥結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12/04 00:18

最後更新: 2018/12/04 00:25

分享:

分享:

本港7大醫院聯網,下設有6所關節置換中心。

面對本港老齡化,公立醫院置換關節的手術需求亦急增。病人平均需輪候3年至逾9年才獲安排進行換骹手術,據悉更有新界患者更要等足10年。

事實上,醫管局的關節置換中心已增至6間,但關節置換手術輪候時間可長達10年,究竟「樽頸」在哪裏?

有醫生認為問題出於公院醫生流失嚴重,增加醫科生也不能解決。有醫生倡外判病人到私營醫療接受治療。

醫管局過去多年已因應施政報告增撥資源,增設關節置換中心,至今7大醫院聯網下設有6所關節置換中心;當中將軍澳醫院的關節置換中心今年10月成立,預計每年可額外進行300宗置換手術,病人輪候時間亦由7年縮減至3年。

骨科專科醫生羅尚尉認為,本港人口老化下,需關節置換的個案趨增,更較10年前倍增,加上長者功能要求較以往高,「以前70、80歲都不會想做置換手術,現時90多歲都會做」,形容供求之間存在大空隙。

他稱,公院輪候關節置換手術時間長,短期內難見突破,即使增加醫科生亦遠水不能救近火;而醫生亦至少需6年專科受訓後,才可獨立進行置換手術,惟考獲專科的醫生亦流向私家,直言醫生流失率高是服務樽頸。

不過,私人執業的骨科專科醫生黃仕雄則認為,公院現有高補貼模式,換關節手術只需付住院費,吸引病人湧向公院接受治療,加上長者人口增加幅度快,「開設一間關節置換中心,都只增加數百個名額」,按現時供求情況,難單靠公院處理。

黃建議港府應以醫療券形式提供誘因,分流病人到私家接受治療。羅尚尉亦指,公私營協作是「出路」之一,醫管局內亦曾提出相關計劃,惟當中涉及轉介病人種類或分流等問題,需要多作討論。